螺桿和機筒是雙螺桿的核心部件,也是價值最高的部分。磨損是不可避免的,但如何早期發現、科學評估和合理處置,直接關系到生產成本和產品品質。
一、磨損的早期征兆:防微杜漸
工藝參數變化:
產量下降:在相同轉速和喂料設置下,出料量明顯減少,因為磨損導致間隙增大,物料回流增加。
主機電流波動:電流值變得不穩定,或同樣產量下電流值顯著降低(因為剪切力下降)。
塑化質量下降:由于剪切和建壓能力減弱,出現塑化不均、分散不良(如色差)、排氣口冒料增加等現象。
產品外觀變化:
顆粒中出現越來越多的“晶點”或“麻點”,這可能是磨損產生的金屬粉末或碳化料。
拉條變得粗細不均,難以控制。
異常聲響:運行中聽到明顯的金屬摩擦聲或周期性異響。
二、磨損程度的評估與測量
停機檢查:定期(建議每3個月)抽螺桿檢查。
肉眼觀察:螺紋塊表面鍍層(如有)是否脫落,棱邊是否變圓滑,有無深溝劃痕。
專業測量:使用百分表測量螺桿外徑和機筒內徑,計算配合間隙。當間隙超過原始設計間隙的一倍時(例如,原始間隙0.4mm,現在超過0.8mm),就需要嚴肅考慮修復或更換。提供不同機型的建議磨損極限表。
廣東開研的遠程診斷:客戶可提供磨損部位的高清照片和測量數據,我司技術工程師可提供初步的遠程評估和建議。
三、磨損后的處置方案:修復還是更換?
修復方案(適用于輕度至中度磨損)
螺桿修復:
表面處理:對磨損的螺紋工作面進行噴焊(如碳化鎢)、激光熔覆或等離子堆焊高性能合金材料,然后精磨至原始尺寸。廣東開研提供專業的螺桿再制造服務,修復后性能可達到新品的90%以上,而成本僅為新軸的40%-60%。
機筒修復:
對于內孔均勻磨損,可采用內孔鑲套技術,嵌入新的雙金屬合金襯套,恢復如新。
對于局部損傷,可采用補焊+精鏜的方式。
更換方案(適用于嚴重磨損或損壞)
評估成本:當修復成本超過新購部件價格的65%時,通常建議更換。
升級機會:在更換時,可以考慮升級材質。例如,從普通的氮化螺桿升級為我司的電鍍螺桿,或從雙金屬機筒升級為更耐磨等級的合金,雖然初次投入高,但能大幅延長下一次的維修周期,綜合成本更低。
根本原因分析與預防:
每次磨損,都要分析原因:是加工高填充料(如玻璃纖維)的正常磨損?還是因為物料中含硬質異物(如金屬碎屑)或工藝不當(如局部過熱)導致的異常磨損?
預防建議:
加強前道處理:在投料口前增加強磁除鐵器、金屬探測分離器。
優化工藝:避免在過低轉速下過高負載運行。
定期保養:嚴格執行開機預熱和停機清洗規范。
總結:
面對磨損,客戶不必焦慮。廣東開研裝備不僅提供高性能的耐磨新品,更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部件維護解決方案。從早期預警、專業評估到經濟合理的修復或更換,我們始終是客戶設備資產的忠實守護者,幫助客戶將維護成本降至最低。